“普乐课程,灵动语文”——顺德区西山小学关于语文学科和普乐课堂融合的探索侧记

2014-03-28

佛山市顺德区西山小学自2013年底开始,专门成立了普乐课堂工作室,提出了“普乐课程,灵动语文”的教学计划。在这几个月里,校方就语文课如何与普乐课堂相结合做出了尝试和努力。

2014年3月28日上午,校方特地展示了一节语文课与普乐课堂相融合的示范课。执教老师是一位刚入职不久的年青女教师。 北京其普乐少年创意教育基金会秘书长王玮先生(普乐老爹)、基金会课件研发团队,与西山小学校领导、相关的骨干老师一道,饶有兴致地观摩了这节示范课。

配图

这是一节具有鲜明普乐课堂特色的课,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它将普乐课堂第二单元《妙用特征之“牛哥之牛”》,与语文课的成语学习结合起来。游戏、抢答、角色扮演,活跃新颖的课堂形式一下子就点燃了孩子们学习成语的热情。整堂课具有很浓的语文味儿,既积累了语言词汇,又使孩子们建立了成语世界与经验世界的联系;既训练了对成语的感知能力,又发展了创意思维。

课后的评课研讨中,西山小学普乐课堂工作室的高飞主任指出,这次示范课是工作室几个月来的努力,以普乐课堂为阵地,有效植入语文课程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在普乐课给予的现有资源前提下进行语文学科的整合,开发西山小学灵动语文的新课程,来填充语文课现行教材、课程资源所欠缺的创造性空间。

配图

高飞说,下一步工作室的工作重心主要还是进行有学科特色的课件研发。目前工作室已经是全员参与,数学、英语、美术、科学、综合课等骨干老师已经加入到这个队伍当中来。希望这次示范课对其他学科的融合有所启发。

会上,一位数学科的骨干老师就如何将普乐元素与数学学科融合提出了自己的畅想。比如,将孩子从低年级开始学习的关于空间几何(点、线、面)的东西整合到一起,让学生通过媒体、动手等来建立空间感。她提出,如果能找到素材,发现路径,将会为数学课的融合开启新思路。同时这也将会对空间感弱的女生学习空间几何带来帮助。

王玮先生首先对这位数学老师的设想表示赞赏,并鼓励她进行大胆尝试。接着,王玮先生就这节示范课以及如何将普乐课与语文学科的融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普乐课程的设置是按照单元进行处理的,每一个单元相对就是一个取向。是针对儿童思维发展当中,与他的想象力、创意能力有关的一些心理方面的积累和培养。《妙用特征》整个单元是在启迪孩子把握“局部”和”全体”的关系。孩子在认知事物的时候,经常是从一个整体去把握的,一开始并不会对它进行局部分解。随着心理成长之后,就出现了另一种可能,孩子慢慢意识到原来可以利用局部特征去认识事物。如,当出现一个词象的时候,这个词象和它联系的对象物,不一定要完全对等。大象的鼻子加它的耳朵,就能识别大象了,并不一定要取整只大象的形象。“局部特征带全体”是孩子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这种思维方式很了不起,如果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有所开悟的话,那么对孩子今后从事的大量创作活动,会很有帮助,会摸到一些门儿。人类生活的创意活动也都遵循了这种创意思维规则。比如学校要做校徽,国家要设计国徽,都要取一个象征物,利用这个象征符号就可以代表这个符号背后的整体了,这是一种创意思维。

《妙用特征》这个单元为什么分为两节课呢?第一课用物像来做,第二课“牛哥之牛”是用语词来做。把牛哥的“牛”当作一个语词表达的方式,这其中有一定的规律。把一个对象物的某个特征借过来,变成语词的定义、色彩、感性倾向,这是语言的能力,也正是这节课要训练孩子的。

王玮先生说,在普乐课程中学习语文是大量的现象,不仅仅是这节课。特别是蓝系列,做的很多课都是广义上的语文。语词是一套符号体系,当我们使用这套符号体系去表达一个对象世界、把握一个外部世界的时候,这个语词它是怎么被激活的?它是按照什么规律在使用的?它怎么能够变得那么生动、活泼、有趣、丰富?普乐课程试图去解决这个问题。这实际上是在提高孩子对语词的感觉力。不仅仅是简单的把语词当作理性工具来处理,而是把它变成一个有趣的、生动的、多样的、和感觉世界有关的那种东西来处理。让孩子在孩提时代就能变得像文学家、戏剧家一样去处理语言。语言本身是个奇妙的东西,语言之“妙”就是我们普乐课堂要把玩的。

今天这节课最好的地方就是把这个感觉做出来了。让孩子去喜欢一个语词,喜欢它的温度、喜欢它的色彩、喜欢它的趣味、喜欢它的张力和表现力。这就让原本沉睡的语词激活了,变得仿佛有生命,而不仅仅是在工具意义上使用的一个东西。这一点很了不起。通过课堂的设置,游戏的方式,老师和孩子之间的平等关系(允许孩子胡说八道),让一个小孩子和语词之林建立的这种感觉、热爱,就像孩子面对一个心爱的玩具一般。这是突破,也是普乐课堂或许能给各个学科带来的东西。让孩子喜爱学习,喜爱学习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孩子的影响会是很大、很深远的。

撰稿:吴素芳(其普乐基金会研发一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