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乐课程·蓝系列》正式发布
各实验学校高度关注普乐课堂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普乐课程蓝系列教学观摩交流会”3月在佛山同济小学成功举行
2014-03-25
为使合作各方深入了解新版课程《蓝系列》的要点、架构及内容,增进佛山地区各普乐课堂开班学校的教学分享与交流,2014年3月25日上午,基金会在佛山市同济小学召开《普乐课程·蓝系列》教学观摩交流会。会议主讲人由北京其普乐少年创意教育基金会创始人、秘书长王玮先生担任,出席会议的嘉宾有佛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梁春芳女士,同济学区主任陈顺奇校长,同济小学梁颂青校长,佛山地区十五所合作学校的代表, 共150余人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观摩会上,王玮先生逐一演示了蓝系列第一单元的三节课,得到了与会代表们的追捧,在得到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王玮先生又详细阐述了贯穿于红、蓝两个系列的课程理念,以及蓝系列每一个单元的设置意图和学理要点,并提出了普乐课堂与各学科融合的设想。
蓝系列精彩亮相,创意课难度升级
酝酿已久的《普乐课程·蓝系列》在交流会上正式亮相,王玮先生完整地演示了蓝系列第一单元的三节课(《第1课 悦目与悦心》、《第2课 盐,在哪儿》、《第3课 申奥大比拼》),让与会的嘉宾和代表们也回到了11岁的状态,普乐课堂特有的“哇、哦、耶”三种声音在会场中此起彼伏。在课程演示的过程中,王玮先生会在关键处指出课程的启悟点和学理要点,并对课程的设置思路予以详细解读。
相比于红系列,蓝系列上了一个台阶。它从第一单元开始,便开宗明义地将理性思维有意地引入到创意活动中来。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小学高年级是孩子理性思维快速发展的时期。四年级以及更低年级的孩子,他们的想象力无拘无束,天马行空,心理学中称之为无意想象。而到小学高年级以后,孩子思维中的理性成分会越来越多,开始将理性与想象进行融合,蓝系列就是在这个心理发展的节点上出现的。
例如,当我们谈论一件好的创意作品时,要求它不仅要“悦目”,使感官得到愉悦;还要“悦心”,要有意思,融入创作者的价值观。从“悦目”走向“悦心”,这个过程正是蓝系列课程意图最清晰的体现。
相比于想象力,传统课堂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于对孩子逻辑思维的训练,培养了很多百科全书式的学生。而普乐课堂则对孩子的想象力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也许有人会问,难道创意教育、想象力教育不需要理性吗?当然需要。蓝系列就是要把孩子的理性和感性共同调动起来,让他们在理性的逻辑思考的帮助下,去感知和感觉事物,恢复对日常生活的敏感。
孩子的思维在红系列的24节课中已经得到了熏陶训练,蓝系列则开始增加更多的挑战,充分调动他们的理性思维,真正让他们成为创意高手。
普乐课程教学理念:“妙”字先行
普乐课堂特有的“哇,哦,耶”从何而来?其实就是从一个 “妙”字开始。我们说“世界真奇妙”,妙,是世界的一种内蕴,哇、哦、耶,就是发现妙,领悟妙,创造妙。普乐课程围绕着“妙”而展开,它存在于“形”“意”结合,生动成“象”的过程中。
什么是“形”?“形”就是感性元素,得靠人们的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去把握。与之相对应,“意”是指理性元素,需要靠人的头脑和心灵去把握。“形”、“意”二者结合所生成的东西,我们称之为“意象”。
“形”,也就是这些感性元素都有什么呢?可能有视觉的、味觉的、触觉的、听觉的等等,通过这些感觉,我们得以把握“形”的多样性、可能性和变动性。红系列就是围绕“形变”而展开,去研究这个世界上“形”的多变、可变与变动不拘。
何为“意”?“意”是指理性元素,我们常说“创意”,其实就是要把一个“意”装进一个“形”里,用“意”去抓住“形”。“意”,其实也就是我们称之为“价值观”的部分,可以从主观与客观这两个方面来理解,主观的称之为“意念”,客观的为“意理”。
无论是从赋形开始,经过立意,生成意象;还是先有立意,经过赋形,进而生成意象——蓝系列将“意”引入到创意活动中来,就是在引导孩子通过这两个路径,创造出“形意合一”的、具有丰富审美价值的创意作品。
我们说想象力,其实就是在想“意象”,是创造“意象”的能力,追求形与意的融合。小孩子现在都喜欢当背包客,用相机记录生活中美,但如何用镜头语言去创造一个意境丰富的艺术作品,即意象,却并不是随意的。这就需要知道什么样的东西才是有意境的。蓝系列《第六单元 美的点亮》就谈到了“意境”,也就是空间意象,让孩子去发现和感悟生活中、大自然中的美,并将对美的领悟和敏感融入到创作中。此外,像这样的意象还有音律意象,即意韵(《第四单元 复合之道》有所涉及),以及意味、意趣等等。
我们说一件创意作品是不是有“精、气、神”,其实正是在用这些耳熟能详的中国式词汇去评价形和意的融合程度。当形和意水乳交融,形意合一时,所生成的就是精彩的,传神的,气韵生动的意象。
蓝系列中专门有一个单元研究“笑”(《第七单元 笑的妙趣》)。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最喜欢搞笑,可他们对笑的发生并不明白。笑是有层次的,有的“笑” 只是滑稽,有的“笑”却很精彩,很有味道,我们称之为讽刺、机智、幽默。这一单元就是要让孩子们知道,笑也是形意合一的,有意味的笑才是精彩的,比如笑中带思,笑中带刺,甚至笑中带泪——黑色幽默。
育人者要引导孩子的成长,帮助他们丰富自己的心灵,让他们知道可以用某种方式和眼光去理解万事万物,普乐课堂就是按照这样的方式去跟孩子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很用心地帮孩子打开思路,理解生活。
在追求形意合一,创造充满“精、气、神”的意象的过程中,妙是题中之义。普乐课堂着眼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以及对生活的感受力,以此为出发点,才有了普乐课堂的三大教学理念:开启妙悟的教学方法,增长灵气的教学目标,尊重天性的教学态度。
普乐课堂与学科融合:“课堂”、“课程”两步走
佛山地区开展普乐课堂实验项目已经持续了半年,在引进普乐课堂的同时,许多合作学校也提出了普乐课堂与主流学科融合的设想,并做出了一些尝试,把普乐课与语文、英语、美术、科技等课程接轨,初步收到一定的效果。此番交流会上,普乐课堂与学科按照什么样的路径融合,二者的接轨点何在,也备受各方关注。
结合普乐课堂的特点,王玮先生从两个层面解读普乐课堂与学科融合的接轨。这里的课堂是广义的,包含“课堂”与“课程”,各学科与普乐课堂的融合也应从“普乐课堂”与“普乐课程”两个层面进行接轨。
(一)普乐课堂与学科融合
从“课堂”的层面来说,普乐课堂的课堂特色可以概括为四点:尊重天性,以生为本;情境化教学;动态生成,与时俱进;倡导实践精神。
以同济小学倡导“童真、童趣、童心”为例,充分尊重孩子,也就是尊重天性,以生为本,这与普乐课堂不谋而合。各学科可以借鉴普乐课堂所特有的“哇,哦,耶”的课堂形态,二者共同创造民主、活跃、开放、充满创造活力的课堂氛围。
普乐课堂注重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而从互联网中甄选了最新的内容作为教学素材,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状态,不断更新与生成,与孩子保持着密切的互动,用更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引导孩子。动态生成,与时俱进,是普乐课堂的题中之义,对主流学科来说也不失为一种借鉴。
情境化的教学也有各学科可借鉴之处。例如,在主流的课程内容和课堂形态中,也引入一定的角色和情境,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形成对孩子的吸引力。
普乐课堂还倡导实践精神,这与主流学科的教学主张是一致的。孩子不仅要学,而且要悟、要做。在做的过程中去领悟、学习和成长。
普乐课堂的这些特点本身就与各学科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相通,这就为与各学科的融合带来了很大的空间。把英语、语文、美术等课程都上成普乐课堂的形态,从这个层面进行接轨,主流学科将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二)普乐课程与学科融合
从普乐“课程”的层面来说,各学科与之接轨的难度较大。在讨论普乐课程与学科融合之前,首先要了解,普乐课程的核心和实质是什么?王玮先生对此做出了精准的提炼:即普乐课程围绕想象力做文章,是关于想象力,以及与想象力有关的智慧、能力和心理过程的课程,这是普乐课程的核心。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着知识的进化。想象力与知识是不同的。如果说主流学科是知识的课程,那它们与普乐课程的关系,其实就是爱因斯坦所说的想象力与知识的关系。而想象力如何与知识接轨呢?这才是普乐课程与各学科融合的重点、难点所在。
想象力的目标集中于一个“妙”字,而知识则走向了“然”字。我们学知识,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至于想象力,是要知其妙,然后去领悟其中的妙。妙是想象力开出的花朵,然是知识结出的果实。想象力之于知识,正如花朵之于果实,这就是普乐课程与学科融合的接口所在。
普乐课堂的教学目标是增长灵气,“灵气”是什么?它看不见摸不着,集中表现在孩子思维的灵动性上。孩子有一棵思维之树,而灵气指的就是思维的开放性、贯通性和原创性。思维不拘泥于某一处,这是思维的开放;此处明白,且能迁移到另一处,即为思维的贯通;能超越现成的结论,敢于提出新问题,发现新领域,做出新结论,我们称之为思维的原创。
如果把知识体系理解成是一套硬件,那么想象力则是一套软件,灵动的思维能够帮助孩子扩展思路,举一反三,并迁移到知识学习过程中,用想象力去滋养知识的学习,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想象力推动知识的进步。
关于各个学科如何与普乐课程接轨,我们尝试着做了一些描述。
美术课与普乐课。美术包含“美”和“术”,包括审美和技能两个层面。让普乐课去打开孩子的想象,让美术课去跟进技能的训练,使孩子想象的花朵,变成结结实实的果实,可以作为一个接口方向。
语文课与普乐课。二者融合的目标应该是让孩子领悟语文所描摹的生活和世界,去领悟语词这套符号体系,与其所要描写的对象之间的关系,而不拘泥于词句的积累。语词是需要激活的,要让孩子对生活、对事物有感觉,才能写出一篇妙文,才有可能创造真正的文学。孩子们的“立意”,经过语言文字的“赋形”,创造出充满精、气、神的文学“意象”, 这应该是语文教学与普乐课程融合的一个线索。
科学课与普乐课。想象力可以滋养科学。将与想象力相关的智慧和能力向科技迁移,用想象力的思维在科技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想,这是普乐课程与科学课融合的接口。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科学领域发现问题,就是诉诸想象力的结果。用想象力提出假说、假想,用知识为假说做出论证,这个学习分享的过程就是普乐化的科学课。
其他学科与普乐课程的接轨也存在着丰富的可能性,例如音乐、数学、英语、体育等等,这离不开各位热爱儿童教育的同道中人的思考与探索。
正如佛山市教育局教科研所梁春芳所言,相比于之前,此次蓝系列课程的理论体系和课程结构都更加成熟和清晰,学校在开展普乐课堂的过程中还要不断思考,在尝试和摸索中沉淀一些对孩子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为更多孩子带去阳光和雨露。
撰稿:马青(其普乐基金会研发专员)